大国崛起 香港面对转型压力
香港迎来自身转型的大时代,拥抱利用中国资本,帮助中国资本全球配置。而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定位, 也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被重新解读。
香港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
文 | 陈立诺
回归以来香港每一年都会发生些许的变化,随着周边的大的环境的改变。2003年沙士疫症之后,变化加速了。这些变化在量方面的累积开始导致香港社会在质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同。
变化当中,也有一些不变的部份,这一部分是香港之所以成为香港的本质之所在,也令香港和邻近地区区别开来。
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近日发表了201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香港总分为89.8分,在世界排名第一。在「财政健康」、「贸易自由」和「金融自由」三方面,香港都被评首位,与排名第二位的新加坡差距拉大了。
该基金会赞扬香港司法制度优质、社会风气廉洁、监管制度高效,以及市场开放。
包括今年在内,香港已连续23年获选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环球竞争激烈、区内经济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中,香港仍能以其低税率、营商自由及司法独立等制度面的优势保持竞争力,把经济规模做大。当然在这后面,来自中国大陆的资本扮演重要角色。
沙士疫症那一年,香港经济一度跌到谷底,中资流入香港,重新活络香港市场。今天,中资流入的势头还维持着。有人以「水库论」来形容陆港两地的资本流动。
97年后第一个十年,香港这边的水库资金满溢,于是流到中国内地;回归后第二个十年,内地经济起飞,资金充裕,反从内地流入香港。
现在香港水库满溢,但大陆那边的水库也满了,于是水开始流向世界各地。
帮助中国资金全球配置
这几年,香港都在把握中资出海的机遇,扩大两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沪港通和深港通之后,香港交易所正积极准备「新股通」,以及交易所买卖基金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未来的二十年我们的转型,就是要迎接、拥抱中国资本出口时代的到来,不再是简单的一个进口和聚集的一个时代。这时候,我们不再是给中国光是聚集资金,而是帮助中国的资金进行全球的配置。」
对于内地不断开放市场,不少人担心香港会逐渐被边缘化,李小加认为香港多年所累积的独特优势,不容易被取代,「如果能够利用我们独特的优势,帮助它彻底的转型,实现我们自己的转型,这是我们未来非常大的挑战,和非常大的机会。」
回归二十年,借助于内地巨型企业陆续来港上市,港股市值由3万亿港元增至29万亿,约等于涨了十倍,股市的蛋糕被做大了。
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一带一路」推动,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做为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二十年内都不可能被其他城市取代。
当资本来了,管理利用这些资本的人也来了。近十年,大量新移民、学生和专门人才从大陆来香港定居和工作,某个程度上激发陆港矛盾,催生出本土派要求自决香港前途的声音。
可是在大国崛起的主旋律中,香港本身的声音逐渐被弱化了。
产业结构单一 缺乏多元化
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GDP为1.4万亿港元,而今年的GDP则约为2.5万亿港元,比20年前增加八成。根据统计处最新数字,现时港人收入中位数为1.5万元,而1997年时则为9600元,收入中位数提高了约五成余。
看上述数字,可见香港经济总量增加了不少,而香港人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但是个人的收入增加在比例上却没有跟上GDP的增幅。月入1.5万元,已意味着你的收入高过一半的香港打工仔,但在百物腾贵房价高企的香港,1.5万元的收入几乎不可能存下钱。
97年前,金融服务业、贸易物流业、工商业、旅游业是香港经济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时至今日,这四个行业仍然是香港经济支柱。一些全球先进经济体重点发展的产业,如创科与环保等,香港却进展不大,一早就给中国内地几大城市超前,尤其深圳已远远地把香港抛在后面。
劳动阶层和年轻人的就业以及向上流动的机会有限,因为香港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市场缺乏多元化。
港府虽然在这几年,已在政策方面扶持创科与环保业,但受困于市场太小,商家看不到前景,不敢大举注入资本,因此创科与环保业难以迈开大步。港府也只能一味催谷发展传统支柱产业,其中尤其金融服务业最受重视。金融业赚到的是大钱,但这些钱流入的是少数人的口袋,广大的市民未必能受益。
根据港府发表的住户收入统计调查,显示2016年香港基尼系数为0.539,是四十五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在世界发达经济体之中,香港收入不平等程度位列前茅,即其贫富悬殊已达触目惊心的地步。
于此同时,香港经济的增长正在放缓,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房地产的价格则持续膨胀。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普通人是一个负担,对于管治者则构成巨大的挑战。70至80年代香港人均 GDP 增速维持在6%以上,而过去五年增速仅为3%。
虽然香港的经济规模做大了,但与中国大陆一比却已呈「形势比人强」之局,80年代的香港GDP占全国GDP三分之一, 现在则不足3%。
另一方面,香港虽为世界性金融中心之一,但发展却不够均衡。长期以来,香港都是股票市场独大,其他金融交易如外汇、债券和商品等,在亚洲来说落后于东京和新加坡,如果与伦敦、纽约相比,更是被抛到九条街那么远。
香港的金融市场发展,要朝向更多元,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才能在经济不景之时,具备应对的韧力。
陆港关系定位被重新解读
香港迎来自身转型的大时代,拥抱利用中国资本,帮助中国资本全球配置。而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定位,也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被重新解读。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今年首次被列入中国大陆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而明年,高铁香港段与港珠澳大桥通车;香港被视为大湾区龙头城市,将与珠三角各城市,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但是,北京需要一个怎么样的香港,与香港人需要一个怎么样的香港,两者却未必能够重合。两者之间的胶着和拉扯,将不断地在香港社会内部产生震荡。
未来二、三十年,香港或凭其制度优势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帮助珠三角转型,同时实现自身的转型;或在大国崛起的国策引导之下,被融入珠三角,与区内其他城市平起平坐。